澄澈的湖水在大风的吹动下荡起白色浪花,成群的海鸥在浪花中觅食、戏水欢鸣……这是摄影爱好者周俊在青海湖旁捕捉的精彩瞬间。
日前,青海湖,我们的国家公园——第五届“梦幻青海湖”生态摄影大赛落下帷幕,这张名为《戏浪》的照片获得青海湖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类的摄影作品一等奖。12月4日,记者联系到摄影爱好者周俊,听他讲述他与青海湖的故事。
分享获奖作品拍摄过程
今年初,第五届“梦幻青海湖”生态摄影大赛启动,大赛启动以来,收到摄影作品1665件、短视频60段,这些作品和视频展示了生态友好、绿色发展、文明和谐、人民幸福的青海湖国家公园景象。
谈起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,周俊回忆起了他与青海湖的故事。周俊从小在青海长大,40多年前,他参与修建省内公路,并在青海湖畔住了两个月。“记得当时青海湖边很冷、风也很大,波浪一下又一下冲刷着湖岸的碎石,发出大海一般有节奏的浪涛声。我很喜欢站在湖畔听青海湖的浪涛声,感受大自然的壮美。”周俊回忆。
2021年5月,周俊自驾前往青海湖拍摄自然风光,为了更好地捕捉到春日青海湖的美景,他一路上吃住在车里。行走在青海湖南岸时,他看到大风下的青海湖卷起层层浪花,成群的海鸥随着浪花飞舞,他立马拍下了眼前的一幕。
“干净澄澈的湖水、自在飞翔水鸟的背后,是政府、生态保护工作者、群众付出的心血和努力。”周俊说,在青海拍摄自然生态40多年的时间里,他拍摄的青海湖的照片有上万张,每一幅作品不仅记录着珍贵的瞬间,更能让人感受到青海湖从最美湖泊迈向国家公园的变化。
上万张照片记录青海湖生态之变
当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原真性、系统性、完整性得以存续,越来越多来自省内外的摄影爱好者从一个旁观者、欣赏者变成了参与者、守护者,以影像的方式留住青海湖大自然里生灵万物之美,许多人也通过镜头看见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,让世界看到青海为生态保护作出的努力。
“在摄影爱好者的眼中,一幅好的生态摄影作品首先需要漫长的观察和等待。我每年都会去青海湖五六次,每次去都有新收获。你看,这是我20年前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拍摄的风景照、这一张是当时偶遇的普氏原羚,它们一见我就飞快地跑向远方……”周俊翻开一张张照片,向记者分享着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。
周俊说,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。他多次前往青海湖,也让他更加了解青海大地上宝贵的自然资源。刚开始,能拍到就很满足,每次都要把内存卡拍满、把相机拍没电才肯罢休。
也是在一次次蹲点、拍摄、筛选照片中,周俊开始思考如何把青海的自然生态美景拍得更加精彩。在无数次孤独守候、反复尝试后,他拍摄的作品渐渐被人们认可。
随着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,青海湖周边的鸟种越来越多、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多。作为拍摄自然生态的摄影爱好者,这种变化带给周俊太多惊喜和创作的激情。在一次次的拍摄中,他也感受到,这些照片在传递青海湖野生动物野性之美、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同时,也将唤醒更多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。
青海湖交出骄人“成绩单”
“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,水质优良率达100%,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0%,记录到环青海湖水生植物19科34属40种,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1.41万吨,鸟类种数达280余种,栖息水鸟数量达60.6万只,普氏原羚数量达3400余只,高原独有的‘草-河-湖-鱼-鸟’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。”
这张青海湖生态保护“成绩单”,是青海湖生态持续向好的见证,是巡护队日复一日的辛苦跋涉,是护鸟人的不懈努力,是各部门工作人员从未停止的脚步……他们共同守护着碧波荡漾的青海湖。
自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开展以来,我省通过督察推动,青海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,监管能力不断提升,监测体系建设不断健全,统筹岸上岸下、水面陆地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,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,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取得重要进展。同时,持续开展“绿盾”强化监督专项行动,有效遏制了无序开发建设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,推动了青海湖流域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
大湖归来,逐绿而行。近年来,我省持续推进青海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示范区、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、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示范区、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。先后实施草地治理、天然林保护、防沙治沙、湿地保护与修复等一系列保护工程。建设“生命通道”,为普氏原羚安全穿越公路保驾护航;实施封湖育鱼、增殖放流,守护青海湖“水-鸟-鱼”生态系统良性发展。